网上视频和图片不能看怎么回事?

网上视频和图片不能看怎么回事? 网上视频和图片不能看怎么回事?

是你的视频文件问题。

你在“开始”中的“设置”里找到“控制面板”,然后是“添加和删除程序”——Flash Player——“单击此处获得支持信息”,你点击之后,重新升级和下载文件。

请问,在远古时代怎样计算时间?

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,任何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。

远古时代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,埃及人由于祭祀鬼神的需要,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术。

为了摆脱对太阳的依赖,希腊人发明了滴漏,根据水流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。

一直到十四世纪,简易的机械钟开始在欧洲流行,1656年出现了有摆的座钟。

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具有规则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。

自此以后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,并不断改进计时方法。

计时方法包括计时工具和计时单位。

我们中国人用时辰作计时单位,由来已久。

所谓时辰,是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,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。

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辰,用地支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来表示。

时辰从半夜算起,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,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。

现代汉语中常见的“子夜”、“中午”等词汇就是从这一计时单位中演变遗留下来的。

当然,由此而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词汇,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悠闲宽松的时间观念。

在清代,上至达官显贵,下至平民百姓,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计算实际上不是十分确切的。

特别是平民百姓,白天靠太阳,夜晚靠更夫,时间的计算实在无法精确。

而当时的欧洲,普遍使用钟表,计算时间也比较精确,每个地区都根据其所处的经度,采用自己的地方时间。

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,还确定了世界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时间,也就是人们今天所使用的时间。

1844年爱里爵士发明子午仪,英国确定了用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的经线为零度经线,后被国际公认。

格林威治时间最先用于电报通讯,以便世界各国时间一致。

中国使用现代计时方法,有赖于电报的传入,始见于清代电报档案。

184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。

1871年即清朝同治十年,英、俄等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,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。

1879年,光绪五年,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,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,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。

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,主要用于军国大事,所以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。

电报档案从内容上看,主要是高级官员致军机大臣的电报译稿,涉及内政、外交、军事等许多方面的核心机密。

从文字上看,它不同于奏折、题本等其他文种的历史档案,电报档案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。

从计时方法上看,一件电报往往使用多种计时方法。

一是用历法, 按年、月、日计时。

二是用时辰,以地支表示时刻。

这种情况多用于译出电文之后,记录收报时间。

三是以时、分为单位计时,专门用于登记发报时间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79年,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“时区”的概念,这个建议在1884年(光绪十年)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,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间的“时区系统”即格林威治时间。

电报档案中的发报时间应该就是格林威治时间。

从年代上看,清代自光绪五年开设电报直至宣统三年王朝覆灭,使用电报累计三十二年,而现存电报档案起自光绪十年,止于宣统三年,至今尚未发现光绪五年至十年的电报档案。

从数量上看,现存电报档案粗略统计约有五万余件。

这些电报档案绝大部分是当时由原件转抄的簿册,发报时间等很多内容没有抄录,只有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内一千三百零四件电报为原件。

因此,今天能看到的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的档案是这些电报的原件,所以这些电报原件显得格外珍贵,堪称稀世之宝。

电报使得远距离传递信息可在瞬间完成,传统计时方法不能胜任,只好改用现代计时方法。

这一改变意义重大,不同寻常,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,古老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走出了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。

电报是什么东西啊!

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,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。

有个叫摩尔逊的人,曾架设26根电线,代表26个字母,来传递信息。

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。

但其设备庞杂,传递不远,虽有人不断改进(如用单根导线代替26根导线等),但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。

18世纪30年代,由于铁路迅速发展,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、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。

此时,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(电池、铜线、电磁感应器)也已具备。

1837年,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,且不断加以改进,发报速度不断提高。

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。

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。

与此同时,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。

他是一位画家,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,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,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。

在他4l岁那年,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,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。

在船上,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,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,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。

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,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。

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: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,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?为此,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,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。

回美国后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。

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,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。

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,把画室改为实验室,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。

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,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,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,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。

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。

然而,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,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,从失望中抬起头来。

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,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,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。

1836年,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。

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:电流只要停止片刻,就会现出火花。

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,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,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。

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,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。

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!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、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!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,多么奇特!这样,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,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。

莫尔斯的奇特构想,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,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,是电报发明史上的重大突破。

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,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,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。

有个叫摩尔逊的人,曾架设26根电线,代表26个字母,来传递信息。

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。

但其设备庞杂,传递不远,虽有人不断改进(如用单根导线代替26根导线等),但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。

18世纪30年代,由于铁路迅速发展,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、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。

此时,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(电池、铜线、电磁感应器)也已具备。

1837年,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,且不断加以改进,发报速度不断提高。

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。

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。

与此同时,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。

他是一位画家,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,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,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。

在他4l岁那年,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,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。

在船上,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,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,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。

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,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。

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: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,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?为此,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,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。

回美国后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。

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,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。

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,把画室改为实验室,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。

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,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,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,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。

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。

然而,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,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,从失望中抬起头来。

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,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,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。

1836年,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。

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:电流只要停止片刻,就会现出火花。

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,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,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。

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,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。

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!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、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!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,多么奇特!这样,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,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。

莫尔斯的奇特构想,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,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,是电报发明史上的重大突破。

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,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,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,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。

1844年5月24日,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。

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,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。

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,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。

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。

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、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,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。

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,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,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。

1844年5月24日,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。

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,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。

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,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。

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。

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、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,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。




上一篇:求推荐玩着有意思的社交APP

下一篇:如果再做5架飞机 原来做了多少架纸飞机 航模小组做纸飞机和风筝共25架 飞机的架数是风筝的4倍

本文地址:https://pctelegram.org/cjwt/2491.html

返回顶部